對標先進 典型引路 | 湘繡針法演繹實物創作團隊:針吟蘭指 絲舞慧心 賦萬物靈“繡”
來源:http://www.54928.cc/時間:2023-05-31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在湖南省文化館 “2023年湖南非遺展示體驗月”系列活動中,80套湘繡針法演繹實物展品驚艷亮相?,F場觀眾在每一副針法演繹圖前細細賞鑒,驚嘆于湘繡針法的豐富表現力,對湘繡非遺技藝有了全新認識。
這一開創性的全國首例系統整理刺繡針法技藝的非遺保護成果,是由湖南省湘繡研究所20余位傳承人耗時三年打造而成。回顧曲折漫長的研制過程,無論是資深師者,還是青年傳人,最終都化作樸素的一句話:我們的堅持是值得的。
萬事開頭難,邁步即成功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素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飛翔,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針法和繡法是湘繡的生命基因,歷代湘繡藝人運用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使湘繡針法和繡法不斷豐富和創新,將針法發展到百余種之多。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傳統的針法繡法由于使用減少或不用而瀕臨消逝。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湘繡技藝,三年前,湘繡所組建了課題組,將湘繡針法整理工作提上日程。
然而,萬事開頭難,第一步查詢資料、梳理分類針法就花費了兩個多月時間。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師傅對文字不擅長,年輕人對針法不了解;可查的史料不多,網上版本五花八門;舊的針法記憶模糊,新的繡法尚未總結。負責該部分工作的是有著三十多年繡齡的老黨員、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玲,她不擅文字但有著豐富的刺繡經驗,在面對是安穩舒適等退休劃句號,還是勇擔使命劃上光榮驚嘆號之間,她選擇了迎難而上,領著青年傳承人埋頭深干最終整理出基礎文本,為針法研制開啟了好頭,臨退休前還被支部評為優秀黨員。正是王愛玲這樣的老黨員起到了榜樣示范作用,帶動了更多的老師留下來為針法整理作貢獻,也為青年傳承人樹立了典范,工匠精神得以賡續不止。
不輕言放棄 堅持就是勝利
針法的研制,圖稿設計是基礎。設計室的三位80后設計師和返聘的史澤來老師,為保證高品質出稿,讓80個針法都用不同題材來體現,他們翻查書籍,看刺繡演示,反復募畫,搜集題材,思考構圖,選擇配色,每一個環節都耗費巨大精力和心力。
現已擔任公司副總的李吉亞當時負責統籌并親自撰寫書法上緞,他說一副針法稿比自己創作一副畫作難得多,急不來又只能耐著性子一點點磨。連環結針是耗費時間最長的針法,大家對步驟邏輯沒有理解,修稿修到崩潰,史澤來老師默默用鉛筆反復描募,重構步驟,終于清楚準確畫出步驟。
這樣的情形,每個設計師都重復上演,每一副針法稿就是一副新畫,相同的過程要經歷80遍。以至大家每開啟一個新針法稿就心存畏懼,每成功出一個針法稿就如釋重負。雖備受煎熬和焦慮,但從未有氣餒放棄,就這樣在歷練的過程不斷成長。
精益再求精 薪火永續相傳
針法最終的呈現是通過刺繡實踐,在確保完成針法整理的同時,也實現了以老帶青開展刺繡技藝的教學傳承。
高級工藝美術師辜金華、馬惠斌擔起了針法的試制整理重任,百余種針法有三分之一是傳統裝飾針法,且大多已不再使用,即使老師傅也記憶模糊,年輕人更是從未接觸。她們重新回憶、反復試制,上班想,下班也想,放假繼續想。為確保拍攝記錄的流暢性,她們在草稿緞上反復操練,直至熟練才正式開繡。遇上繡完驗收效果不理想的,她們拆剪重繡毫無怨言,一遍一遍只求最佳呈現。在工作群內,面對疑問,她們總是第一時間回應交流,不僅自己享受學習的快樂,還無私向青年傳承人傳授技藝。彭娟、王參文、李小艷、田春艷四位青年黨員傳承人牢牢抓住這一難得機會,與老師緊緊跟學,虛心求教,彭娟的“絨毛打籽繡”新繡法更被選入此次整理序列。
一幅針法演繹刺繡作品從解析步驟、確定題材、構思圖稿、文字撰寫,到手繪上稿、刺繡完成,平均耗時15天。每一副演繹作品都是一副刺繡精品,充分彰顯了湘繡藝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集體的智慧結晶,是寶貴的湘繡技藝檔案藏品資料。
80套湘繡針法演繹圖成果得到了湖南省文旅廳領導及非遺保護專家的贊譽,體現了湘繡所傳承人的專業素養、政治素質及匠心精神,令人震撼,必將載入史冊。
大千世界,萬物有像,肌理迥異,千差萬別,賦予湘繡藝人源源不斷地創作靈感和激情,她們心靈手巧,應物施針,在她們的針下,萬物皆靈“繡”動人,也成就了針尖之上美妙的湖湘文化。